
叮叮走天下
发表: 尖米丸
很多人可能要说,这货不就是濑粉吗?但来自潮汕的吃货们一定不同意:“尖米丸形似米粒,通体白色,较濑粉更弹牙有嚼劲。”传统制作尖米丸需要十几道工序,选用精细大米,浸泡三四小时后,加水并用石磨碾成米浆,将米浆过滤后,入锅煮成糊状,待冷却成块后加入适当生浆揉捏成团。然后取块一凿满直径0.5厘米小圆孔的木板,置于清水初沸的锅上,将浆团放于木板上揉搓,米浆便顺小孔坠漏下锅中,成型后便可捞起,放入冷水中冷却,两头尖尖的尖米丸便制成了。
相较于河粉炒、煮、捞等多种食法的多样性,尖米丸只有一种吃法:煮汤。先将丸体在清沸水中泡过,再汇入滚烫的猪骨原味汤,加上肉片、鱿鱼、墨鱼脯、虾仁之类佐料,调以鱼露、胡椒粉之类配料,在清汤上撒下几片青翠的香菜或葱珠,与洁白的丸体和鲜艳的肉片,构成和谐的色调,清美的味道。
发表: 生腌
生活在海边的潮汕人,喜欢生腌的海产品。所谓生腌,是指将血蚶、虾蛄、蟹类、牡蛎、薄壳等各类时令海产用豉油、辣椒、蒜头、芫荽等腌料将海鲜生浸,有的腌一天,有的腌一两个小时,有的甚至不必等,即腌即吃。门道在于腌料的调配,既要足够渗入食材,又不能太浓。
潮汕生腌素来有“潮汕毒药”之美誉,盖指吃过的人用不了太久就会茶饭不思而四处寻觅,这当然是因为味道鲜得有些令人发指的缘故。在潮汕,用来做生腌的大多是一些小海鲜,价格固然亲民,鲜味也丝毫不差,每顿饭都可以来上一份,不必心疼,送饭下酒两相宜。
发表: 牛肉火锅
在潮汕,人们认为牛肉无论是煎、烤、炖、煮,都因为加了太多的调味料而导致无法品尝出牛肉本身的鲜甜,只有清水火锅,才是品味牛肉极致之味的唯一途径。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族群把吃牛肉这事发挥到极致,我想非潮汕人莫属!潮汕人对牛肉新鲜度的苛求和执著,对牛肉部位的细致和讲究,简直让人叹为观止。
在潮汕的火锅店外,常可见到一排排的案板,切肉的小工们利索地手起刀落,按不同部位的纹理将牛肉切薄,然后再一盘盘送上餐桌。所用的牛肉一般都是当天宰杀,不经过冷冻、排酸,送上餐桌的时间保持在4个小时以内。一头体重在千斤左右的黄牛,宰杀之后剩下的肉大概只有三四百斤,如果比较肥的话,其中有一百斤可以做火锅,如果比较瘦,那只剩下三四十斤来做火锅,可见选材之严格。
潮汕牛肉火锅一般没有什么花哨的吃法,就是最简单的牛骨清汤锅底,门外切肉门内涮,只有如此才能吃出牛肉的原汁原味。当然,每个食客面前都有三小碟佐料——沙茶酱、辣椒酱和普宁豆酱,由客人根据口味自行搭配调节。所以人们常说潮汕美食“大味至淡”,不无道理。
发表: 猪脚圈
猪脚圈是潮汕地区传统特色的油炸粿类小食,又名“落蹄粿”、 “ 屐桃包”,因其呈圆圈状,好像是从猪蹄上切下来的圈节,故人们美其名为猪脚圈。
猪脚圈的馅料是芋切成丁、煮熟的红豆、生葱珠、五香粉、精盐,搅拌均匀。制作猪脚圈需要有特制工具,一根铁柄,一头焊上一个直径8厘米,高 1.5厘米的圆铁盏。把铁柄盏放入六成热的油锅中略炸,使铁盏具有较高温度,取出倒入粉浆,再把粉浆倒出,铁盏中受热的粉浆便成一小碗形,加入制好的馅料,再淋盖上粉浆,放入油锅中浸炸至金黄色,倒出即成。炸熟的“猪脚圈”不仅色泽十分惹人喜爱,而且有一股香喷喷的诱人香味,叫人馋涎欲滴,吃上一口,顿觉香脆可口,味道甚佳,吃后更是齿颊留香,回味无穷。
发表: 鸭母捻
据传鸭母捻首创于清代初年,原是糯米汤圆。潮州话里叫“鸭母捻”,取其形似母鸭在水上游荡浮沉之意。鸭母捻与汤圆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外形,比普通汤圆稍微大一点,没有全圆的形状而是有了一个小角,这就是“捻”的效果,也使其更形象的按上了此名。鸭母捻的形状洁白有如去皮荔枝,清甜而带有香味,软滑顺喉。分含馅跟不含馅型。含馅的鸭母捻有芝麻白糖、香芋、绿豆白糖等等,各有特色。鸭母捻加上鹌鹑蛋、银耳、莲子、百合、白果、绿豆等配料,一碗小甜点,应有尽有,十分清甜爽口。
1. 在领地内更为自由的发表内容;
2. 对领地内的内容可以更为自由的评论;
3. 特别头像标记。
请输入你的自我介绍。我们期待你:
1. 是所申请地区的常住居民;
2. 对推介和分享该地区的特色文化有高度热情;
3. 具有一定的文字和摄影功底和经验;
4. 端庄的头像和简要精确的个人简介。
注:
1. 如果发现你所在的地方未被被列出,也可在此说明,我们核实后会添加;
2. 根据各地的活跃用户数量不同,系统将对认证土著的数量进行限制;
3. 系统会定期淘汰不能及时、合理应对用户需求的土著。